11月的浙南,涼風陣陣。溫嶺城南鎮羅殊村的幾戶低保老人,感受到了家人般的溫暖。原來,老朋友“城南義工隊”來看望他們。86歲的郭鈴祥發現了“西洋景”,他忍不住追問身邊黑皮膚、卷頭發的小伙:“你是蘇州來的?”小伙斯蒂芬咧開一嘴大白牙,用不那么地道的普通話糾正他:“不,我是非洲來的!”
在溫嶺,像斯蒂芬這樣的洋義工并不少見,他們來自喀麥隆、俄羅斯、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,活躍在溫嶺的偏遠鄉村,用真誠詮釋著大愛。
義工占鳳鳴帶著兩周歲的女兒茱莉,一起幫助留守老人鋸柴火。
蕾切爾學理發
隸屬于市慈善義工協會的城南義工隊,名氣不小。溫嶺共有13位洋人義工,半數在這支隊伍。他們大多是溫嶺教育培訓機構的老師,第一個加入城南義工隊的老外蕾切爾便是一位英語口語老師。
隊長張金華至今還記得義工隊第一次來了外國人的情景。2013年夏天,張金華召集隊友進大山為老人送物資,培訓機構上班的李歡留言說,會帶一名同事同去。
舟車勞頓近一小時,終于抵達目的地。義工們一下車,張金華愣住了:原來,李歡帶來的同事蕾切爾是個外國人。高高的個子,白白的皮膚,藍色的眼睛,原本只在電視里看過老外的李小春大爺主動拉著她嘮家常,“你多大了?在溫嶺住得習慣嗎?”
蕾切爾只懂一點漢語,老人說的又是當地方言,張金華、李歡在中間當起翻譯。第一次在本地做公益,蕾切爾學會了剃頭,幫李小春理了頭發,老人呵呵稱贊:“真不賴!”
遺憾的是,做兩三次公益之后,蕾切爾便提前回國了。她特意找到張金華,辦了義工證書并帶走一頂義工帽子,蕾切爾說這是她在中國度過的美好時光,要帶回去作紀念。
一家人做公益
此后,城南義工隊的每次活動,總會有洋義工參加,他們說:“愛心沒有國界。”
深山慰問孤老,幫助殘疾人士,是洋義工參與最多的活動。來自喀麥隆的斯蒂芬加入義工隊時間不長,每次活動他都不落下,每次都帶著中國籍妻子小占和兩周歲的女兒茱莉。
今年9月,斯蒂芬一家人搬到椒江,但只要張金華發布公益活動通知,他都會趕來溫嶺參加。那天,義工隊組織去大山看望留守老人,適逢萬圣節聚會,斯蒂芬只睡了兩個小時,便和妻兒坐公交車趕到溫嶺,再驅車一個小時趕到近30公里外的鄉村。
“一點都不累,這是我愿意做的。”斯蒂芬說,他見到二宅村的女孩小雨星,雖然父母殘疾,依然樂觀向上。斯蒂芬說,他很感謝那些困境中堅強的人們,給予他生活的力量。
斯蒂芬一家三口幫助老人收稻子、挖紅薯,茱莉性格活潑,擅長歌舞,常常逗得爺爺奶奶捧腹大笑。“看看義工們在做什么,是對她最好的教育。”斯蒂芬說。
上次大山之行,斯蒂芬還有心愿未了。大山里的部分留守老人,家里沒有安裝空調,房子里又很冷,他準備最近組織捐助,為老人們送上冬大衣和毛毯,讓他們過個暖冬。
老人和義工們合影。
樂慈善成習慣
公益,像磁石一樣吸引著不同國度的熱心人。1.8米高的澳大利亞人丹尼爾,定期參加市慈善義工協會組織的圖書館、環衛工人之家的口語公開課。這個29歲的小伙子,看上去成熟、穩重,說起環衛工人之家的孩子們眼睛里能放出光來。這30多個孩子都是外來環衛工的子女,他們中大多數沒有條件接受很好的英語訓練。
丹尼爾做公益,也并非一朝一夕。從2007年開始,他便通過一個世界性的公益組織定向資助一個印度女孩。“每天一美元的資助,對我來說并不意味著什么,對她來說卻是一頓午餐或是一份文具。”在丹尼爾長年累月的資助下,這個女孩現在已經升入當地很好的高中讀書。已是溫嶺女婿的丹尼爾,正嘗試將這份微不足道的堅持繼續下去,為他所扎根的城市做些改變。丹尼爾說,他會定期去環衛工人之家、圖書館教學。
助殘、敬老、環保,越來越多的老外活躍在溫嶺的大街小巷,俄羅斯女孩Nastassia課時較多,她利用早晨的時間幫助環衛工人清掃馬路。英國艾米和男朋友熱愛大自然,撿垃圾、廢品回收,他們的腳步遍布城南鎮。
溫嶺慈善義工協會會長王文均介紹,目前溫嶺有46支義工隊伍,注冊義工3800人。在溫嶺生活工作的不少外國人熱衷公益,與當地“日行一善”的濃厚氛圍和完善的義工組織密不可分。